綠化

綠化工程不但可以美化環境,亦能改善空氣質素,對保護、修復、以至改善我們的景觀和生態環境非常重要,亦有助創建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土木工程拓展署在發展項目中,除了符合實用的要求外,一直以來都致力以多項措施推廣綠化,包括(1)綠化總綱圖的制訂和推行及其他綠化倡議;(2)與基建相關的綠化工程;(3)與長遠防治山泥傾瀉工程相關的綠化工程;(4)石礦場修復計劃下的綠化工程;(5)天然山坡上的保土種植工程;以及(6)樹木風險評估和管理。

綠化總綱圖一些通常建議的植物品種

制訂和推行綠化總綱圖及其他綠化倡議

綠化總綱圖種植典禮

綠化總綱圖種植典禮

綠化總綱圖的主要目的是透過研究地區的特色和需要,制訂整體的綠化大綱,並同時為規劃、設計和推行有關綠化工作提供指引。為確保對綠化總綱圖有高度的承擔,每一份綠化總綱圖都會交由綠化總綱委員會(主席為土木工程拓展署署長)審批,並由綠化、園境及樹木管理督導委員會(主席為發展局常任秘書長(工務))通過。

在制訂綠化總綱圖的過程中,我們鼓勵公眾參與,並採用「加強地區參與模式」。我們邀請了有關的區議會成立地區參與小組,一起檢討綠化總綱圖的建議,並就區內綠化工作提出意見。通過綠化總綱圖計劃,我們匯集多個範疇的專才,包括園境建築丶城市規劃丶土木及交通工程,甚至公共關係,統籌各方,克服種種挑戰。我們亦舉辦社區種植典禮和學校講座,邀請附近居民參與種植活動。我們深信公眾的參與不僅讓我們得悉有關區內情況的寶貴資料,亦可提高綠化總綱圖的認受性。公眾對我們的工程非常支持,反應亦很正面。

隨著市區綠化總綱圖工程於2011年成功地完成,我們於2014年推展綠化總綱圖工程至沙田、西貢、屯門及元朗,並於2017年完成。我們在上述4個地區共種植了約4 000棵樹及260萬叢灌木。我們正在新界荃灣、葵青、離島區、大埔及北區推行綠化總綱圖。

以下是一些市區及新界綠化工程完工時的照片:

沙田源禾路中央分隔帶的綠化工程
沙田源禾路中央分隔帶的綠化工程
天水圍天華路的綠化工程
天水圍天華路的綠化工程
上一張相片下一張相片

昂坪環境美化工程

昂坪環境美化工程下種植的櫻花樹

昂坪環境美化工程下種植的櫻花樹

政府當局在2017年6月發表的「可持續大嶼藍圖」中提及,將大嶼山部分地區用作保育及可持續休閒康樂用途。考慮到昂坪的涼爽氣候,交通便捷,並可與現有旅遊景點及配套設施配合,得以發揮協同效應的因素,我們已在昂坪種植櫻花樹及本地春季開花的樹木,共約400多棵,供遊人在賞花季節欣賞。

我們於2018年1月展開昂坪環境美化工程,並於2018 年第三季完成種植工程。我們現正為新種植的幼樹進行護養工作。

基建相關的綠化工程

為了更切合市民對健康和生活質素的要求,我們在大部份主要基建工程內都加入種植計劃,作為景觀/生態的改善及緩解措施。綠化工程涉及不同的環境,包括道路兩旁、行人和行車天橋、平台、斜坡、河道與海濱走廊等。

在2018 年,本署在附設種植工程的大型基建項目中 (包括香園圍公路、啟德發展計劃及中環灣仔繞道等),種植了約46 萬棵植物。

大窩西支路斜坡綠化
大窩西支路斜坡綠化
蓮麻坑路道路綠化
蓮麻坑路道路綠化
PrevNext

長遠防治山泥傾瀉工程相關的綠化工程

除了以保障公眾安全作為防治山泥傾瀉的首要目標,我們同樣非常重視斜坡工程與周邊環境的融合,通過保持斜坡自然的外觀,使進行鞏固工程後的斜坡外觀能融合其周邊環境,並建立一個能維持生物多樣化的生態環境,從而為野生動物締造棲息地、減少植物受病蟲害感染及植物得以自然繁殖。因此,在《長遠防治山泥傾瀉計劃》下,我們優先採用植被護面以達致斜坡的外觀和生態方面的可持續性,及在天然山坡風險緩減措施周圍栽種合適的植物。一般而言,只有在緊急維修山泥傾瀉殘痕的情況及須確保斜坡穩定性的考慮下,才會採用硬性護面。現時,我們每年平均種植約二十多萬棵植物,而且當中大部份都是本土植物。

可持續斜坡美化大獎

《長遠防治山泥傾瀉計劃》自2010年起推行,一直有系統地處理天然山坡和人造斜坡的山泥傾瀉風險。2020年是計劃的10周年,我們特別舉辦可持續斜坡美化大獎,表揚工程業界在改善斜坡安全的同時,作出令自然生態可持續發展的貢獻。可持續斜坡美化大獎分「人造斜坡及擋土牆」組別和「天然山坡」組別。

榮獲「人造斜坡及擋土牆」組別冠軍的項目採用了「梯台式種植牆」的設計概念來鞏固斜坡,除了在斜坡底部安裝泥釘,也在中間至頂部採用探井挖掘及灌注混凝土的方法,以建造一層層的種植牆,提供空間栽種植物,鞏固整個斜坡之餘,亦提高斜坡的生物多樣性。此外,斜坡位於九龍副水塘水壩旁,水壩具90年歷史,屬於二級歷史建築物,「梯台式種植牆」的方法可減低施工對水壩造成影響。種植牆及旁邊位置均以磚來鋪設,讓斜坡外觀與水壩外貌融為一體。

人造斜坡及擋土牆組冠軍。圖為九龍副水塘水壩旁斜坡工程前後的變化。

榮獲「天然山坡」組別冠軍的項目利用「土壤生物工程」來設計及改善天然斜坡。由於位於西大嶼山上羗山的天然山坡發生過多次山泥傾瀉,進行過緊急的鞏固工程,以致留下約45百平方米的噴漿面疤痕,故工程團隊先要移除斜坡上的噴漿面,然後按斜坡的地質環境,採用不同的方法來緩減山泥傾瀉的風險。「土壤生物工程」不只是栽種植物這麼簡單,亦衡量了生物多樣性,是一種集自生、天然及美觀的山坡管理方法。此外,工程項目有創新的可持續特色,例如把現場被移除的噴漿混凝土,用作碎石排水道,避免產生拆建物料。

天然山坡組冠軍。工程團隊成功把斜坡工程融入大自然,令原本灰濛濛的斜坡變回綠油油的天然山坡。

石礦場修復計劃下的綠化工程

在1989年制定的石礦場修復計劃,是按照「都會計劃近郊及沿岸地區景觀發展策略」進行。該策略確定石礦場為景觀破落區,需要進行修復工程。工程包括地形重整和大規模的種植。當石礦場修復工程完成後,宜人的綠化區將會適合作多種用途,惠及社群。

根據政府和採石業界構思的創意計劃,我們已於2002年年底、2011年年初和2017年年中,分別完成了南丫島石礦場、石澳石礦場和安達臣道石礦場的修復工程,並且正在管理藍地現有石礦場的修復工程合約。在石礦場的修復過程中,我們會選用合適的植物,大規模地為斜坡重新種植,希望最終能建立一個符合理想的頂級植物群落,與周圍的天然植物在生態和景觀上融為一體,為野生動物提供良好的棲息地。在2017年,我們在石礦場修復計劃下所栽種的植物約有800棵。

已修復的南丫島石礦場一景
已修復的南丫島石礦場一景
已修復的石澳石礦場一景
已修復的石澳石礦場一景
上一張相片下一張相片

天然山坡的保土種植工程

沙田水泉澳的保土種植工程

沙田水泉澳的保土種植工程程

在天然山坡上的保土種植計劃下,我們會在郊野公園以外、未批租或未被撥用的土地上,為已受土蝕或有土蝕危機的天然山坡初步建立植被,目的是要控制土蝕和提升山坡劣地的生態和景觀價值。我們於2016年至2019 年期間完成於屯門徑、藍田五桂山和沙田水泉澳一帶種植共約9萬棵苗木。

在種植計劃內,我們採用混合式的植物品種組合, 包括有助提升植物多樣性的本土品種及有助控制土蝕的先鋒品種。我們亦會繼續和其他政府部門交換知識和經驗,以進一步提升我們在不同土蝕情況下的綠化工作成效。

樹木風險評估和管理

為確保公眾安全及可持續發展的樹木保育,本署遵從發展局綠化、園境及樹木管理組的指引,進行年度的樹木風險評估及管理工作。在2019 年初雨季來臨之先,我們已為本署各工地內約3 萬棵樹木進行樹木檢查、樹木風險評估、合適的風險緩解措施和相關的審核。

年度樹木風險評估及管理中的樹木檢查和審核
年度樹木風險評估
及管理中的樹木檢查和審核
年度樹木風險評估及管理中的樹木檢查和審核
年度樹木風險評估
及管理中的樹木檢查和審核
PrevNext

管理建築廢物

建築廢物的成分不一,要視乎建造工程的性質而定,當中約有9成是惰性物料(即公眾填料),適合再用於填海和填土工程,或經循環再造後,用於日後的建造工程。至於非惰性廢料,其中部分可以再用/循環再造,餘下的只可棄置於堆填區。.

在2023年,本地的建造工程產生超約1 500萬公噸的公眾填料,其中約420萬公噸被再用,餘下的1 080萬公噸則被暫時貯存於填料庫以供日後使用。截至2023年12月,我們在兩個分別位於將軍澳137區和屯門38區的臨時填料庫貯存了約2 290萬公噸公眾填料。

在管理這極大量建築廢物之時,我們的目標是提倡減量、再用和循環再造公眾填料,以及避免公眾填料被棄置於為可分解廢物而設的堆填區內。具體的措施包括:

為確保妥善處置本地建造工程所產生的公眾填料,我們會繼續營運位於將軍澳及屯門的臨時填料庫和建築廢物篩選分類設施,以及柴灣和梅窩的躉船轉運設施。

將軍澳第137區填料庫
將軍澳第137區填料庫
柴灣躉船轉運設施
柴灣躉船轉運設施
上一張相片下一張相片

剩餘公眾填料再用於內地

由於近年本港填海工程未能完全吸納從本地建築、挖掘、裝修、拆卸及道路工程中產生的公眾填料,需要依賴兩個填料庫作臨時貯存。儘管我們已採取管理措施,減少在源頭產生公眾填料,以及推動這些物料的再用及循環再造,我們仍須面對剩餘公眾填料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問題,我們不斷探討把剩餘的公眾填料運往內地再用的機會。政府與前國家海洋局於2004年3月簽署《香港廢棄物跨區傾倒管理工作合作安排》,使本港的公眾填料可運往內地水域處理,並於2005年6月,與前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就推行細節達成協議,包括物料規格、運送規定、檢查和管制措施,確保該等公眾填料用於內地填海工程項目時,不會制造環境問題。

於2006年1月,前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選定台山廣海灣一個填海工地作為試點接收本港的公眾填料。我們其後批出相關的合約,把剩餘的公眾填料跨境運往有關的填海工地。於2023年10月,政府與國家生態環境部簽署更新的《關於香港廢棄物跨區傾倒管理工作合作安排》,在延續原有管理原則的基礎上,就安排細節進行更新,同時反映兩地近年的政府架構調整。物料於2007年7月開始付運,直至2023年12月,我們已將約1億3 800萬公噸的公眾填料運往台山。

該計劃顯示,把公眾填料運往內地再用是一項有利環境和互惠雙贏的安排。這項安排既減輕了我們處理剩餘公眾填料的壓力,亦使我們的剩餘公眾填料得以於內地妥善再用。假若沒有該計劃,我們的臨時填料庫早已飽和,而所有剩餘公眾填料須被棄置在容量正急速耗盡的堆填區。

保育工作

我們堅定秉承「北發展、南保育」的規劃原則,在推展基建及發展項目的同時貫徹「先保育,後發展」的方針。

 我們致力推行多項計劃,以加強保育,亦同時推廣可持續且配合大嶼山當地特色的休閒及康樂活動建議。我們已制定大嶼山保育及康樂總綱圖,為大嶼山倡議和現正進行的保育和康樂措施,提供指引框架。我們亦於2020年正式成立了十億元的「大嶼山保育基金」,推動大嶼山的保育工作。在進行各項研究和項目時,我們亦致力推展公眾參與、教育及推廣活動,提高公眾對保育大嶼山的意識和推廣大嶼山的可持續發展。

我們致力在大嶼山推動可持續休閒和康樂活動,供公眾享用。我們已制定大嶼山遠足徑和康樂設施計劃,並會分階段推展相關項目,以建造遠足徑網絡連結多個文物、生態和康樂熱點,提供多元可持續的休閒體驗,以及推動健康生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