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提供土地及基礎設施是土木工程拓展署的主要服務範疇之一。過去,我們發展新市鎮,以應付人口的增長,分散市區過於擠迫的人口,從而改善居住環境。現在,我們除了繼續完善新市鎮,我們亦正在開發新發展區,並探索新的土地供應策略以增加土地供應。我們亦會提供或改善基礎設施,以應付發展需要。

發展新市鎮的基本概念是在基礎設施和社區設施上盡可能提供一個均衡和設備齊全的社區。大型發展計劃則提供新土地及基礎設施,以應付人口的增長、分散市區現有的人口,並提供或改善各項設施,以便重新發展荒廢的地方。各項發展計劃在功能、環境及美化方面的事宜,都會獲得優先考慮。

新市鎮發展

9個新市鎮

9個新市鎮

自從新市鎮發展計劃於1973年展開以來,香港發展了9個新市鎮。新市鎮發展計劃展開時的目標是在荃灣、沙田及屯門3個首先發展的新市鎮內,為約180萬人提供居所。當時香港的人口約為420萬,現時人口約為750萬。

這9個新市鎮可劃分為三代。首3個新市鎮,即荃灣、沙田和屯門的發展工程於70年代初期動工。大埔、粉嶺/上水及元朗屬第二代新市鎮,於70年代後期動工建設。第三代新市鎮,即將軍澳、天水圍和東涌的發展工程則於80及90年代展開。現時,9個新市鎮的整體人口約352萬,預計到2024年將增至368萬。

所有新市鎮均有公營和私營房屋,並設有所需的基礎設施和社區設施,亦有完善的對外連接交通網,全部均有鐵路通往市區,並有連接路提供便捷途徑直達毗鄰地區。連接路改善工程仍繼續進行。

東涌︰

我們計劃擴展現時東涌新市鎮為更具規模的社區,以滿足房屋、社會、經濟和當地居民的需要,並把東涌新市鎮擴展發展成一個智慧型低碳社區。東涌新市鎮擴展計劃,包括東涌東及東涌西的發展,會分階段推展。東涌東的填海工程已於2017年12月展開並於2023年1月大致完成,第一幅土地已於2020年3月交付予給房屋委員會作興建公營房屋發展。整個東涌新市鎮擴展計劃預計於2030年完成。

將軍澳:

將軍澳的進一步發展,包括在市中心南的較低密度住宅發展、休憩公園、康樂設施和一個富活力的海濱區。沿海旁的單車徑已於2013年年底竣工,開放給公眾使用。

為舒緩現有將軍澳隧道的擠塞情況及應付未來將軍澳的發展,將軍澳—藍田隧道的建造工程已於2016年7月展開,預計2021年通車。跨灣連接路的建造工程已於2018年7月展開,預計2022年通車。

重新規劃將軍澳第137區的規劃及工程研究已於2016年12月展開,以研究該區作房屋、商業及其他發展的可行性。

東涌新市鎮
東涌新市鎮
將軍澳市中心南的單車徑網絡
將軍澳市中心南的單車徑網絡
將軍澳—藍田隧道
將軍澳—藍田隧道
跨灣連接路的電腦合成圖
跨灣連接路的電腦合成圖
上一張相片下一張相片

新發展區

新界新發展區:

當局早前進行的規劃及發展研究確定了在新界古洞北、粉嶺北、坪輋/打鼓嶺(新界東北新發展區)及洪水橋(洪水橋新發展區)建設新發展區的可行性。

為制訂發展建議及推行策略,當局已於2008年6月展開新界東北新發展區進一步規劃及工程研究,並已於2013年年底完成。古洞北及粉嶺北新發展區的發展建議已於2013年7月向公眾發佈。

古洞北及粉嶺北分區計劃大綱圖亦於2015年6月獲得核准,為該區提供法定的發展框架。這兩個新發展區的前期及第一期工程的詳細設計已在2014年展開並已大致完成。前期及第一期工程範圍主要包括在新發展區進行地盤平整和基礎設施工程,以便建造房屋及社區設施供首批人口於2023年入住,並提供環境影響緩解措施,作為展開餘下工程前的必需工作。工程已於2019年第三季展開。

而坪輋/打鼓嶺新發展區則在發展新界北部地區初步可行性研究中再作檢討及重新規劃。該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討新界北部地區的發展潛力、所需的策略性基礎配套,以及如何發展一個規模與粉嶺/上水新市鎮相若的現代化新市鎮。初步可行性研究已於2014年1月展開,並已於2018年2月完成。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第一期發展的建造工程已於2020年7月展開,首批居民預計可於2024年入伙。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第二期發展工程已於2024年6月起陸續開展,目標是讓居民於2030年起開始入住。至於就《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建議擴大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至流浮山、尖鼻咀及白泥一帶(統稱「流浮山」)的相關研究已在2022年8月開展,有關的初步發展建議亦已於2024年2月出台。

新界具發展潛力地區:

為提供更多可供將來發展的土地,我們現正進行規劃及工程研究,檢討元朗主要用作工業用途、臨時倉庫或荒廢的土地撥作發展的可行性。元朗南第一期的詳細設計已於2018年2月展開。同時,將軍澳第137區的研究亦已於2016年12月展開。錦田南初期用地的工地平整和基礎設施工程的勘測及設計預計分階段於2021年年底前完成,而相關前期工程已於2018年7月展開。

落馬洲河套地區:

落馬洲河套地區(河套)佔地約88公頃,將發展為「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創科園)。其前期工程範圍主要包括處理河套內的污染土地、提供臨時工程通道及建立生態區,為河套發展的後續建造工程作準備,以及為首批土地進行土地處理工程,以供第一期創科園發展所需的樓宇與相關設施。前期工程的建造已於2018年6月展開,預計於2021年年底完成。

古洞北新發展區及粉嶺北新發展區
古洞北新發展區及粉嶺北新發展區
洪水橋新發展區
洪水橋新發展區
落馬洲河套地區發展的電腦合成圖
落馬洲河套地區發展的電腦合成圖
上一張相片下一張相片

市區發展

中環及灣仔填海計劃:

中環及灣仔填海計劃現正分5期進行,將提供所需土地,以便沿港島北岸興建連接中環與港島東部的重要連接路和鐵路。計劃的首4期已經完成,除了提供用地建造連接路和鐵路之外,亦提供土地興建機場快線香港站及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擴建部分。最後一期的工程,即灣仔發展計劃第二期,於2009年年底動工,填海工程已於2017年完成,餘下基礎設施工程正在進行中。

啟德發展計劃:

這是一項相當複雜的發展項目,面積超過320公頃。啟德發展計劃屬於「起動九龍東」措施的一部分,這發展項目不但肩負推動香港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角色,亦協助活化毗鄰舊區,包括九龍城、黃大仙及觀塘。

鑒於計劃的規模龐大和複雜,這發展項目正分階段推展。首兩批的發展項目包括啟德郵輪碼頭大樓及兩個泊位、公共租住房屋、工業貿易大樓、區域供冷系統及跑道公園早期工程、啟德明渠進口道及觀塘避風塘第一期改善工程、觀塘海濱花園、兩所小學、啟德明渠重建及改善工程,以及相關基礎設施工程,自2013年起已經相繼完成。香港兒童醫院將於2018年年底分階段投入服務。正在施工或即將開始的主要公共工程項目包括:東九龍總區總部及行動基地暨牛頭角分區警署、一所中學、啟德發展區內的一段沙田至中環綫、一段中九龍幹線、區域供冷系統進一階段工程,以及各期大型基礎設施工程。

T2主幹路為策略性六號幹線(包括興建中的中九龍幹線和將軍澳—藍田隧道)的一部分,詳細設計工作已接近完成,主要工程預計於2019年展開。

我們現正就環保連接系統進行第二階段研究,以探討環保連接系統方案,包括系統的覆蓋範圍、走線及車站位置等,並進行相關的技術評估以確定方案是否可行,隨後將考慮環保連接系統項目的未來路向。

安達臣道發展計劃:

這項位於秀茂坪區的工程計劃已平整約20公頃的工地,作公共房屋、學校、休憩用地,以及相關的政府、機構及社區設施的發展。工程中亦建造了相關的基礎設施,包括道路、橋樑和綠化措施等。工程於2008年1月展開,至今所用作公共房屋發展的土地已完成平整,並移交房屋署。安秀道及安翠街已於2016年1月開放給公眾使用。安茵街亦已於2017年3月開放給公眾使用。所有支持房屋發展的基礎建設已於相關階段的公共房屋入伙前完成。

安達臣道石礦場用地發展:

安達臣道石礦場位於東九龍大上托西南面的山脊,佔地約86公頃。石礦場經已在2017年7月底停止營運。待土地平整工程完成後,將可提供一個面積約40公頃的平台供房屋、休憩用地、學校,以及相關的政府、機構及社區設施的發展。工程項目亦包括位於清水灣道、新清水灣道、連德道等大型道路/路口改善工程,以及由發展區連接港鐵觀塘站及將軍澳隧道口擬增設的巴士轉乘站的四條行人連繫路線的設施。土地平整工程已於2016年12月展開,工程進展順利。首幅作房屋發展的土地已於2017年底完成平整,預計首批居民在2023/24年開始入住。

西九文化區:

西九文化區發展計劃,是將一幅位於西九龍填海區南端面積約40公頃的優質海旁土地,發展成為世界級綜合文化藝術區。戲曲中心、自由空間、M+博物館和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已分別於2019年1月、2019年6月、2021年11月和2022年7月開幕。我們正與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攜手合作,進行綜合地庫及公共基礎設施工程,以配合西九文化區分階段發展所需。過去數年,我們已完成M+博物館及演藝綜合劇場的綜合地庫、博物館道、柯士甸站行人連接系統,以及藝術廣場天橋等工程。而餘下的綜合地庫工程及南面登岸設施已分別於2020年8月和2022年9月展開,預計在2028/29年及2025年或之前分階段大致完成。我們亦正規劃推展鄰近西區海底隧道收費廣場的公共基礎設施工程,以支援西九文化區未來發展。

灣仔發展計劃第二期
灣仔發展計劃第二期
灣仔發展計劃第二期完成後的香港島北海濱電腦合成圖
灣仔發展計劃第二期完成後的香港島北海濱電腦合成圖
啟德郵輪碼頭
啟德郵輪碼頭
安達臣道石礦場用地發展電腦合成圖
安達臣道石礦場用地發展電腦合成圖
西九文化區的電腦合成圖
西九文化區的電腦合成圖
上一張相片下一張相片

提供基礎設施

沙嶺墳場興建骨灰安置所、火葬場及有關設施的土地平整及相關基礎設施工程:

沙嶺墳場是一個可供發展骨灰安置所、火葬場及有關設施的選址。其土地平整及相關基礎設施工程的詳細設計工作已於2013年展開。

建造工程已在2017年12月展開,預期可在2021年起分階段完成,以配合發展骨灰安置所、火葬場及有關設施。

新界單車徑網絡:

為提高市民的生活質素,我們一直致力推展新界單車徑網絡,將各區分散的單車徑連接成貫通新界東西的完善單車徑網絡,為市民提供更多消閒和康樂選擇。新界單車徑網絡覆蓋範圍廣闊,由馬鞍山起,途經沙田、大埔、粉嶺、上水、元朗至屯門,並將延伸至荃灣。當中包括兩段合共80公里的主幹線,全長約60公里的屯門至馬鞍山主幹路段已於2020年全面開通,當中三門仔延伸段亦已於2023年開放給公眾使用。餘下長20公里的荃灣至屯門主幹路段現正分階段推展,其中荃灣海濱段已於2021年開放給公眾使用。總長約80公里的單車徑目前已完成60多公里。

蓮塘/香園圍口岸(工地平整及基礎建設工程):

位於打鼓嶺區的香園圍公路

連接路名為 "香園圍公路",於2019年5月26日通車,是一條雙程雙線的分隔行車道,全長約11公里,連接粉嶺公路及興建中的香園圍邊境管制站,其中包括一條長4.8公里的龍山隧道(全港最長陸上行車隧道)。香園圍公路可大大改善北區,特別是沙頭角公路附近的交通。此外,當香園圍邊境管制站開通後(管制站工程合約另外由建築署監督),香園圍公路可讓車輛由粉嶺公路直達管制站,並快速地到達大灣區東部和鄰近省份。

發展土地供應策略

優化土地供應策略:

「優化土地供應策略—維港以外填海及發展岩洞」的研究已於2014年年底完成。.

我們已甄選出5個近岸填海地點,包括龍鼓灘、小蠔灣、欣澳、青衣西南和馬料水,中部水域人工島,以及3個政府設施搬遷入岩洞的先導計劃,包括鑽石山食水及海水配水庫、西貢污水處理廠和深井污水處理廠,作進一步考慮。

我們會爭取立法會支持,為各具潛力的填海地點展開研究,包括中部水域人工島策略性研究以探討在大嶼山東面水域作人工島發展的技術可行性,以及欣澳填海的規劃及工程研究。同時,我們亦正就其餘的近岸填海建議進行技術研究。相關部門亦已完成以上3個政府設施遷入岩洞的先導計劃可行性研究,並會逐步推展下一階段的工作。

岩洞發展:

「岩洞發展長遠策略-可行性研究」已於2017年完成。基於研究結果,政府擬備的全港性《岩洞總綱圖》已於2017年12月發佈,以引導和促進香港更廣泛地應用岩洞發展。有關的技術通告在2017年年底發出,推展岩洞發展的政策及相關措施。

城市地下空間發展:

我們已於2015年展開了「城市地下空間發展:策略性地區先導研究」,為4個揀選的策略性地區,即尖沙咀西、銅鑼灣、跑馬地以及金鐘/灣仔,制定地下空間總綱圖,並為物色可優先推行的發展項目進行初步工程設計,為日後有需要推展工程時作好準備。